搜索此博客

2014年12月23日星期二

穿行老巴剎: 诗巫街巷摄影集

一部记录诗巫老街市的摄影书籍─《穿行老巴剎: 诗巫街巷摄影集》,于本月间由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正式出版。

社会急遽的变迁,城镇人口的激增,店屋的扩建;乃至1990年代后城镇的改造计划;使诗巫老巴剎很多早年为人们所熟悉的生活形态及景象,都渐渐自眼帘中消逝。

2013年底,文协为了将老巴剎的生活景象,加以纪录下来,特制订了一项摄影计划。几位摄影工作者,希望能用自己的相机镜头,为诗巫留下珍贵的记忆光影,志愿参与了这项任务,透过穿行老巴剎的街道巷弄,将眼前所见,凡值得纪录者都拍摄下来。街巷的人文形态,包括老行业、旧建筑及招牌,被列入了此次拍摄的重点主题。它们既展现了诗巫老巴剎仍存有的生机;也隐藏着在流光褪变中岁月的痕迹。

这本摄影集基本上是这项拍摄计划的成果总结。摄影的魅力是将瞬间化变成永恒。一纸照片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直观的感受,还包含影像背后所隐藏的悠远故事。或许20年过去,阅读这本书的人,会感叹诗巫变化的迅速,正如这群摄影工作者在进行摄影中所衍生的感受一样。

2014年12月19日星期五

梁放新著《流水暮禽》

砂拉越著名作家梁放新著《流水暮禽》,10 月间由本会正式出版。本书共收入作者近年与早期诗文共38篇, 题材多采撷自作者日常生活与身边人事。全书文字简朴明快, 情感真挚, 在淡墨皴染中, 体现其风格醇雅,咀嚼回甘的感染力。诚如作者所言:“散文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亲身体验, 大抵不会有你期待曲折、刺激、离奇。书写语言也净是自己模索中提炼出来的方言与中英口语, 一贯从简,与华丽沾不上边,不会牵引你的回肠荡气。” 但“ 渗透这部小说各篇章字里行间的一片片赤诚,我这下也一样真心实意地全部送给你”。

原名梁光明的梁放,出生于民风淳朴的美丽乡镇-砂拉卓, 自小即喜爱阅读及文学, 1970年代开始创作,作品包括诗歌,散文与小说。已出版的著作包括散文集:《暖灰》1986、《旧雨》1990、《读书天》1992、《远山梦回》2002;小篇小说集《烟雨砂隆》1985,《玛拉阿妲》1989,及长篇小说《我曾听到在风中哭泣》2014。

其散文作品除了收入国内外大型散文选集,编入国内中学与大专教材, 也连续多年入选台湾多间大学中文教材。部份小说作品也被译为马来文,日文及韩文。

2014年11月27日星期四

堡的对比

十月到诗里阿曼,看到 Fort Alice在修建中,它的旧板仍然保留,许多破洞以新板补上,屋顶也盖好,不像以前被荒弃。隔月到加拿逸,看到Fort Emma杂草丛生,反而感觉Emma堡像一个遗弃的老人......

 Fort Alice, Sri Aman 

Fort Emma, Kanowit

2014年11月11日星期二

古晋中华第一中学校友会全球校友征文赛 - “那些年,我在一中……”成绩揭晓






图示:全体得奖者与嘉宾及筹委合照留念。前排坐者右起为评审罗叶玲、古晋一中校友会名誉会长何晋兴校董、颁奖主宾古晋中中校董会主席黄良杰、古晋一中校友会会长蔡集淞、文教组副主任陈应桐及秘书长黄锡平。
古晋一中校友会配合创会25周年主办之“那些年,我在一中......”全球校友征文赛成绩已经揭晓,并于日前举行一项别开生面的颁奖礼。有关颁奖礼在一中的课室里进行,得奖校友和嘉宾及该会执委围席而坐,有如召开一场班会。
该会会长蔡集淞致词时表示,该会主办是项征文赛,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各界校友的妙笔,将不同年代的一中生活记录下来。有关资料将丰富母校的史料,尤其可以作为古晋中中校董会规划中的“中中文史馆”的参考资料,弥足珍贵。
随后,一中校长叶宗元及颁奖主宾古晋中中校董会主席黄良杰先后致词。黄良杰高度认可这项征文赛,并且欣慰看到比赛获得各届校友的支持,认为有关征文活动可以考虑再办。他也提及学校的一些发展计划,让在座的校友更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。
该会文教组副主任陈应桐进行活动简报时,提及希望来年若该会再办征文赛,可以获得更多校友的支持。这次征文赛的来稿中,包含不同年代的校友,也包括生活中国外的校友的作品。
也是我国著名诗人、作家兼古晋一中资深华语老师的陈应桐(田思)表示,透过推广写作,我们才能唤起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,因此他鼓励一中校友中的写作好手,更积极支持这类活动。
颁奖礼在司仪宣读得奖名单后,也请得奖者逐一发表感言,对母校与华文教育以及对恩师的感谢之情,溢于言表。最后,颁奖仪式就在温馨的气氛中完成。
主办当局也感谢负责评审工作的三位作家——韩岳洧老师、江泽鼎老师以及罗叶玲女士。
兹将得奖名单列出如下:
首奖:郑航廷(少杭)
佳作奖:田可亮(亮)、张峰帼(吉普赛)、张玉华、林佩佩(德德)
安慰奖:郑燕云(怀旧)、叶美琪、沈碧龙(真龙)、卢院丽、姚双顺(孤雁)、陈俊伊(伊人)、张伟良(张威廉)、温佳倩(小晟)、蔡志雄(杜明)、沈宗毅。

2014年11月2日星期日

在古晋老街见蓝波


与蓝波在古晋老街谈起李永平的《吉陵春秋》和砂华作家们。

2014年10月29日星期三

李艾媚:《别让爸知道》

cover

李艾媚作品:《别让爸知道》,散文集,美里笔会丛书之十六。

蔡宗祥:《美里省左翼运动史事》

cover

蔡宗祥:《美里省左翼运动史事》,马来西亚历史研究,美里
笔会丛书之三十三。

半世纪的回眸──《心声》与《文艺生活》的编刊


  • 田英成


50年代末至1962年杪,这是砂华文学发展最为蓬勃的时期,由于反殖反帝的社会思潮,对文艺创作发生激励,写作者们写出各种文体的创作,丰富多彩。

近些年来,国內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,多有以马华文学作为研究题旨撰述论文,间中也有以砂华文学(砂拉越华文文学)作为研究对象的。研究生常向本人访谈,包括访问二战后砂华文学的发展,写作者及彼等所发表的创作等。

我于上世纪90年代曾撰写一书《砂华文学史初稿》,不少研究生即以此书作为导向搜寻文学史料。近些日子有研究生对我访谈有关我早年编辑两本文艺杂誌《心声》及《文艺生活》的出版情况以及两本杂誌的写作者等。

两本杂誌都在上世纪50年代末出版,迄今皆已超过半个世纪。《心声》出版于1957年,出版七期后停刊。这本文艺杂誌的出版准证由田志辉申请,他是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但並不创作,准证申请到手后邀我出任编辑工作,我那时还是在籍中学生,但却热爱文学工作与写作。

《心声》杂誌在砂拉越古晋浮罗岸路(Padungan Rd.)租了一间店屋二楼的前房,我下课后往往赶到该处看稿、覆信之类,志辉君则负责印务出版的工作。这本杂誌的写稿人大都是年轻的学生及小学教师,间中也有新加坡的来稿。发行量大约是五百本左右,但那时期,账款是很难收回的,《心声》的印刷费稍后也就难以应付。以致后来自动停刊。

热爱文艺的朋友

《心声》的编辑工作,沈焕瑜君有时也来看稿,自己也写文稿刊出,沈君那时也还在中学就读,是一个爽朗的青年,他离开学校之后,便到一家报社负责广告部工作。他写小说,写得更多的是杂文。只可惜他于70年代末患病去世。作古之后,朋友替他出版了一本《微风细雨集》的杂文集,但小说集则未出版。小说大多刊载在《中华日报》的《文艺阵地》副刊,份量不少。

《心声》的写稿人,现在我可以记得的有巍萌、吴岸、宋志明以及新加坡的罗林等。这本杂誌现在已无法获得,我已无从详细道出作者群及它刊出的文稿。

《文艺生活》是一本16开的文艺杂誌,创刊于1960年10月1日,由我主编。那时,我在一家书店任职,这家书店由一位友人的家庭出资,但一切选购书籍与经营,主要由我负责。那时期,几位热爱文艺的朋友时相过从,巍萌、韩拍岸(李文藻)、谢水旺等于下班后常到书店聚谈。巍萌(魏国芳)与谢水旺皆在1954年毕业于古晋中华中学高中部,是第一届高中毕业生。巍萌那时在一家华文小学执教,水旺则在一家报社任编辑,李文藻在一家英文报「砂拉越论坛报」(Sarawak Tribune)任新闻记者。他们三人的年龄相近,那时大约都在30岁上下。我年轻于他们近10岁。

《文艺生活》或者也可算是一份同人杂誌,巍萌与韩拍岸每期都供稿,包括小说、散文、戏剧等文体。吴岸也偶有写些文稿与诗稿,创刊號他写了一首诗《忠心耿耿》,高呼祖国砂拉越,我们对你忠心耿耿,激情昂扬。我在创刊號写的发刊词《理想和努力》中写道:「荒芜的园地需要垦植,垦植的工作需要许多园丁,在这风风雨雨的地方,时刻不断的剷草与播下希望的种子。」「本著一个理想与希望,在崎嶇的行程中,为著美好的將来,我们总得从荆刺丛中打开一条路。」

文学的蓬勃时期

最近我从「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」的藏书库,获得《文艺生活》共五期,得以使我回忆这50年前出版的文艺杂誌。查阅五期的文稿,巍萌计共刊出独幕剧《亚答屋簷下》(上下)、《这一代》、《大时代的小故事》及散文《喜鹊》与《白鸽》。韩拍岸的散文《走在山径上》、《小河的愤怒》、《生活的曲调》、《生的控诉》、《渡头上的黄昏》、及《小铃的喜悦》。韩拍岸也常有诗文的译稿,刊于当时的报纸副刊《拉让文艺》和《文艺行列》。《文艺生活》也有他多篇的译文。我个人在《文艺生活》刊出有小说连载《微波》,已刊出约二万字,诗6篇及数篇文艺评论,包括《砂拉越的文艺运动》、《鲁迅的小说现实主义精神》等。老作家韦晕创刊號时刊出散文《枫林晚》及第三期刊出诗《爱与恨、火山和望海》。写稿的作者还有田寧、沈强、肖南、何祥发、黄沙和舒浅等。沉思翻译的《婆罗洲的人种》及《婆罗洲的土著民族》是有关婆罗洲土著移民生活的译文,可读性强。韩拍岸稍后將刊出的散文交由香港一家出版社出版《生命的痕跡》。

这些作者们如果还活著的,岁数已都70岁以上。巍萌在1986年车祸作古,才不过55岁。谢水旺于两年前去世,年近80。沈强、何祥发也已病故。肖南、舒浅(黄祥明)在森林中牺牲。李文藻于1962年到美国深造,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在大学执教,现也垂垂老矣。我与吴岸、沉思皆已老迈,偶有聚谈,也不免有不堪回首之感。

《文艺生活》只出版了五期,于1961年三月一日出版,第五期后停刊。我于1961年杪到香港读书,直到1966年初返回古晋。《文艺生活》停刊不久后,殖民地政府將之列为禁书,许多朋友的藏书也就付诸一炬。

50年代末至1962年杪,这是砂华文学发展最为蓬勃的时期,由于反殖反帝的社会思潮,对文艺创作发生激励,写作者们写出各种文体的创作:小说、诗歌、散文、戏剧及文艺评论等,丰富多彩。左翼的报章《新闻报》的刊行,它的文艺副刊《拉让文艺》刊出的文稿,带动了文学的成长,培养许多文艺青年。

半世纪前的砂拉越

这之前的1959年中,我在《砂拉越时报》主编的副刊《文艺行列》,刊出数十期,只可惜手头已无保存该副刊。1971年我到美里,主持《卫报》的编辑工作。1973年返回古晋,在《砂拉越晚报》及《世界早报》任主笔。

1988年出任《诗华日报》主笔,除了撰写社论,还得看新闻稿,时间精力几已透支。但那时还是抽出时间编辑《思与言》副刊和《诗华论坛》,刊出的文稿以评论为主,间或刊些文学作品。这两个副刊维持较久,作者们眾多,包括当时多位的政治工作者。

回顾半个世纪前的砂拉越,那时还是英国殖民地,文艺写作者们具有较强的社会意识,视文学写作为社会文化运动的一种推动力。我在两年前编刊的《砂拉越华文诗选(1935-1970)》及《砂拉越华文小说选》中的作品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精神,可以意识到当时的社会变动,以及作者们对未来的憧憬。

数十年转瞬即逝,回忆中也不免有失落感,当年的激情也不復存在。文学工作只能期待年轻有理想的一代继续坚持与努力。

2014年10月28日星期二

2014年10月25日星期六

蓝波得奖了

砂拉越州沈若波(蓝波)以散文《只是不舍、却是何奈》获得

由雪隆嘉应会馆主办的第13届全国嘉应散文奖征文比赛佳作









美里笔会新书推展相片4(由李炎城提供)